蓝狮在线_蓝狮注册登录[综合网站]
全站搜索
资讯详情
新华全媒+丨我国科学家创制“精准治疗”技术 助锂电池“起死回生”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5-02-14 08:38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  新华社上海2月13日电(记者吴振东、陈杰)当内部活性锂离子消耗殆尽,锂电池是否只有报废这一条路?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/高悦团队提供了全新路径,他们创新设计出锂载体分子,这种分子可像药物一样,以“打一针”的方式注入废旧或衰减的锂电池中,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,实现容量恢复,从而大幅延长电池的寿命。北京时间2月13日,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》上。

  科研团队成员、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高悦表示,经过对电池基本原理的深入分析和大量实验验证,团队发现电池衰减和人类生病一样,是某个“核心组件”发生了异常,其他部分仍然完好,“那为什么不选择‘治病’,开发变革性功能材料,对电池进行精准、原位无损的锂离子补充,从而延长其寿命?”基于此,团队提出大胆设想——设计锂载体分子,将其注射进电池,对电池中的锂离子进行单独管控。

  据介绍,锂载体分子需具备严格且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,而这种分子机制此前未见报道先例,无法依靠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。为此,团队利用人工智能,结合化学信息学,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,引入有机化学、电化学、材料工程技术方面大量关联性质,构建数据库,并通过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,最终成功获得了锂载体分子——三氟甲基亚磺酸锂。

  合成这种分子后,团队验证了其符合各种严苛的性能要求,且成本低、易合成,和各类电池活性材料、电解液等有良好的兼容性。通过在真实锂电池器件上的实验证明,新技术可使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,循环寿命从目前普遍的500至2000圈提升到12000至60000圈。

  “无论是实现电池寿命的延长,还是避免大规模报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,‘精准治疗’都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。”高悦表示,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,并与电池企业合作,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,助力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。

标签: 电池
相关推荐
  • 视源股份逆变器专利获批散热创新助力新能源发展
  • 新华全媒+丨我国科学家创制“精准治疗”技术 助锂电池“起死回生”
  • 浙江白马湖实验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实现新突破
  • 合租室友电池燃爆致大学生90%烧伤谁来负责?律师解读
  • 电池ETF基金最新规模创1月新高AI应用推动消费电池容量持续升级
  • 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可拉伸太阳能电池 能与人类皮肤完美贴合
  • 我科研团队成功制备高效率柔性太阳能电池
  • 光伏接线盒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配件之一
  • 新能源电改将落地多光伏组件厂商准备涨价
  • 电新公用行业周报:欧洲组件市场酝酿上涨新能源电价全面市场化
  • 脚注信息
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5-2025蓝狮在线平台_蓝狮在线注册登录[综合网站]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
    友情链接: